“郴阳花灯小调”发端于宋元,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。在古代,人们将山之南面,水之北面谓之阳,而“郴阳”则缘自“郴水之阳”,公元1276年郴改郴置县,为郴州治,郴城位于郴江西北岸故称“郴阳”。同大多数民间戏曲通俗叫法一样,“郴阳花灯小调”被冠以“郴阳”命名,主要是这些地方老百姓对这一表演艺术的喜爱和别称,民间对“郴阳花灯小调”的叫法还有“郴阳对子调”、“调戏”、“花灯戏”、“草台小调”等,他们把演出“花灯小调”活动称为“唱调”,把唱戏的戏班子称为“吊班子”。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演出“吊班子”有北湖区安和的“久庚班子”、保和的“白狗调班子”等。
“郴阳花灯小调”起源于田间歌舞,与郴州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和联系,最初的“吊班子”主要是在农村的禾堂坪、院子内演出,一旦一丑,节目短小、情节简单。内容多以表现劳动生产、爱情生活为主,曲调主要是民歌小调,表演动作也主要是旦角舞手巾,丑角耍油纸扇,走矮步围着旦角转圈,动作粗犷,诙谐风趣,载歌载舞,是一种典型的歌舞型的表演形式。后来对子调吸收了地方花灯技巧和民间舞蹈为表演动作,表演内容更加丰富,形式多样,因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,被誉为“南方二人转”。
“郴阳花灯小调”演出的大多数是传统剧目,有《扯笋》、《夫妻宝》、《整马桶》、《锦罗衣》等。新编、改编剧目有《桐子缘》、《三伢子接妹》、《能干嫂和铁算盘》、《黄金搭档》等。
2009年及2016年“郴阳花灯小调”被分批列入郴州市级和湖南省级非遗名录。
2009年,郴阳对子调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;2016年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改名为郴阳花灯小调。
“郴阳花灯小调”文化遗产日演出 摄影:雷小暾
“花灯小调”在民间十分流行图为村民唱《月亮姑姑》摄影:雷小暾
“郴阳花灯小调”传统剧目《能干嫂响惊拍》 摄影:雷小暾
“郴阳花灯小调”传统剧目《能干嫂响惊拍》摄影:雷小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