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>非遗展品>郴州味道

土法茶油榨制技艺

郴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许氏传统手工榨油术的榨油工艺大致可以分12个步骤(以榨茶油为例):1、采摘油茶籽(野生茶树)。2、晒干(干度60%,15天);3、人工分选(壳、籽分开);4、二度晒干(2-3天);5、熏烤茶籽。用茶籽壳、煤炭、松柏树生炭火,在熏烤房将茶籽熏烤出花生的香味,熏烤干燥后提高出油率(2-3天);6、碾粉。由水车带动碾槽将茶籽碾碎,50公斤/40分钟。碾盘的动力由水车(原始的动力是牛拉、之后是水车带动,现在发展到电动)带动,水车和碾盘的直径一般都在4米以上,碾盘上有三个碾轮,所有的构件均由木材制成。由水车作为动力碾碎茶籽一次约需40分钟(牛拉约需1小时),由一个师傅操控。7、蒸粉。碾碎的粉末装在木甑里放入锅内蒸熟,120公斤/20分钟,蒸熟的标准是见蒸气、但不能熟透,由一个师傅操控。8、做茶饼。将蒸熟的粉末填入用稻草垫底圆形的铁箍之中,踩成胚饼,一榨50个饼,从蒸粉开始到完成50个饼约花2个小时。由一个师傅操控。9、入榨:将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,槽内左右两侧用铁板压紧,在剩下的空隙中用略带楔状的木方分两层填满,在两层木方中分别插入楔状撞钎,并塞紧就可以开榨了。(手工榨油坊的“主机”是一根粗硕的“油槽木”,长度必须5米以上,切面直径不能少于1米,树中心凿出一个长2米,宽40公分的“油槽”,油胚饼填装在“油槽”里)。10、开榨。土榨槽的旁边架设一架约5米高的类似秋千架的撞杆架。一根长约5米,胸径约20公分的沉重硬杂木,在打磨圆整光滑后,把其头部用粗大的铁箍箍住作为撞杆,在其中间的重心位置,用粗大的缆绳悬挂在撞杆架上。另外还有许多约20公分宽,约15-16公分厚,约1.5米长的硬杂木做成的略带楔状木方,另有几块约2米长的相似的楔状木方,将其头部用粗大的铁箍箍住作为撞钎。由三个壮汉合力使劲推动撞杆,一个师傅站在中间掌握撞杆的角度,由另外二人分站两边分别用双手握住挂缆绳处的把手助力,撞杆向外荡至最高处在重力作用下回荡下来时,由中间的掌钎师傅抱住杆头对准撞钎头猛力撞去,撞杆就撞在钎头上,楔状撞钎向前移动的同时,把力量传向两边,就将茶饼挤压紧了。当这样连续多次不断地撞击并不断地分别在两层木方中加入撞钎,把茶饼挤压得越来越紧后,一缕缕金黄的茶油便从木榨槽下方的油孔流进下方的大油盆里,30分钟/1榨)。由一个师傅操控。11、出榨。经过30分钟后,油几乎榨尽,就可以出榨了,出榨的顺序,先撤“木楔”、再撤木桩、最后撤饼。12、入缸。将榨出的金黄透亮的茶油倒入大缸之中,并密封保存。用这种木制压榨机里榨出的香油与机械压榨的香油有很大的不同,它颜色金黄且油味醇香,热度低,桶底没有茶籽沉淀物,而且搁置时间也比机榨的茶油要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