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农从天上智取谷种回到人间,为不让天官找麻烦,就在骑田岭下的万华岩溶洞中开凿石田,播种稻谷。这里的水好,泥土肥,空气清新,禾苗长得壮实叫“嘉禾”。秋天神农在石田收获了金灿灿的稻谷后又在洞外到处开田,并把谷种分发到南岭、郴州各地。
神农在播种试种时,担心山鸡野雀老鼠捣乱,吃掉这些好不容易得来的宝贝种子,所以就找了万华岩这样的天然溶洞试种。谷草顺利地长出来,又结了漂亮的果实。神农就把谷草叫做“禾苗”,把果实叫做“稻谷”,分发到天下教百姓耕田种起来,从此人类结束了狩猎生活,开始了农耕文化生活。
神农从万华岩出来后,告诉百姓他在洞里造了很多田,有水田、有旱田。他说:“我走后,洞里的水田会长出稻谷,旱田会长出高梁,包谷。你们用它作种子,长出五谷中就有饱饭吃了。神农走后,每年下种前,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赶到万华岩,从洞里的水田、旱田中收割五谷杂粮的种子,然后播撒在天下的田里和土里,每年的秋天都有好收成。
传说一个外地懒汉讨饭讨到了坦山村。村民见他可怜,带他进洞,给他一谷箩稻子一谷箩高梁包谷做种。懒汉在万华岩附近搭个草棚住下。春天,大家忙着犁田插秧,只有懒汉好吃不做,秋天,大家忙着收割,只有懒汉在吃谷种。来年收割谷种时,懒汉第一回起了早头进洞,奇怪的是水田里连一蔸稻谷也看不到,旱田里连一根青草也找不出。乡亲们赶来一看,知道是懒汉不劳而获吃了谷种的后果,就把这家伙赶走了。
从那时起,洞里的水田、旱田变成了石头,再也长不出五谷。人们为了纪念神农,就把这些石田叫做“神农田”、“仙人田”,把神农存放过稻种的粮仓叫“仙人廪”。(北湖区的神农传说,影响深远而巨大。到南宋绍兴十八年,郴州知军奉旨劝农,在万华岩洞口立碑,刻“坦山岩劝农记”,此碑形制巨大,俗称“劝农碑”。)
后来,人们在龙广洞村(原江口乡)的白石岭高山上建立了一座神农殿(目前所知全国唯一一座保存下来,建在海拔一千多米高山顶上、祭祀纪念神农的古建筑)以纪念神农。每年农历6月初6,郴县、桂阳甚至还有宜章、临武等县的农民,成百上千跋山涉水、攀登上白石岭神农殿,虔诚朝拜神农,祈求五谷丰登。
为什么把神农殿建在如此高海拔的山上,相传这与神农尝在郴州当地尝百草试医有关。在白石岭主峰下过去有一座古墓和一座庙宇,传说古墓是安葬神农的母亲的,庙宇是祭祀神农的母亲的。神农尝百草,是和他母亲一起到处寻找治病药草的。神农到郴州白石岭山顶发现一种草,神农打算自己来尝。神农的母亲看这种草从来没碰到过。为了儿子的安全,她抢先扯起这种草来吃。结果这种草很毒,神农的母亲中毒身亡。神农十分悲伤,这里岭高路远,只好就地安葬了母亲,盖了一座草堂(现白石岭山上仍有一座山石磊起来的祭祀遗址,人们建造它是用来纪念神农的母亲的,每年6月6日,人们上山拜神农的同时必到草堂前祭拜他的母亲,遗址前现有蟠龙石雕一座,雕刻精美,龙头在文革时招到破坏)作纪念。
北湖区的“神农和他母亲的传说”, 为本土独有自成体系,具备浓郁的地域性、完整的系列性、鲜明的特色性和不凡的民族文化意义、民俗审美价值、人类学、农业科学价值。并且这一系列传说依托文物、民俗、自然与人文景观,通过风景区导游进行活态传承,构成了历史渊源深广、人文精神厚重、形象突出、内涵丰富的珍贵遗产,揭示了北湖区、郴州市、南岭山脉地带系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享有里程碑式的位置。
2017年,“神农和他母亲的传说”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。
万华岩溶洞门口劝农碑刻
北湖区石盖塘街道白石岭上山顶的“山门”遗迹 摄影:雷小暾
神农母亲庙宇前遗迹蟠龙石座 摄影:雷小暾
传说神农母亲庙,村民路过神农母亲庙宇时随手上香 摄影:雷小暾
北湖区石盖塘龙广洞村白石岭山顶的神农殿 摄影:雷小暾
北湖区石盖塘龙广洞村白石岭山顶的神农殿内景 摄影:雷小暾
北湖区石盖塘龙广洞村白石岭山顶的神农殿内景 摄影:雷小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