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油山皮影戏”的演出,一般每个班有4至7人组成,标准为6人,演出时分文、武场两大部分,文场为吹拉,武场为敲打。演出中以拉、打、帖、拿四人为主,拉是拉二胡,打是司鼓,贴和拿是两位操纵影人者,所有参演人员,除分担角色外,均参加演唱。
“油山皮影戏”音乐唱腔委婉动听,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逐渐吸收了本地区花灯、对子调、花鼓、渔鼓等地方戏曲和民歌小调的精华,具有明显的湘南地方特色。乐队文武场齐全,别具风味。影卷中的唱词与念白多用本地方言和当地民间土话,亲切而不失诙谐幽默。生、旦、净、髯、丑行当齐全。
“油山皮影戏”演出多以民间传说、历史演义戏、神话寓言戏。如:《水浒》、《薛仁贵征西》、《岳飞》、《山伯访友》、《乌金记》、《挂袍记》、《粉桩楼》等。
“油山皮影戏”蕴含大量历史信息,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保护价值,其浓郁的地方特色,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湘南民间唱腔、音乐、影卷、唱词格式等,对研究湘南地区民俗、民风、道德、民间雕塑、民间美术、民间文学、民间戏剧及戏曲史,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。
2009年“油山皮影戏”被列入第二批郴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代表性传承人罗能静老人讲解皮影制作与操作技巧 摄影:黄晓英
油山皮影戏演出台内部 摄影:黄晓英
油山皮影戏演出传统剧目《征西》 摄影:黄晓英
皮影戏历史剧本(手抄本) 摄影:黄小英
皮影戏演出道具 摄影:黄小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