郴桂北路戏

郴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“北路戏剧”原为“福建乱弹”“横哨戏”,是历史上流行闽北、闽中及闽东以及浙江南部等广大地区影响较大的地方戏。“郴桂北路戏”传入郴州已有上百年历史,清康熙、乾隆时期,由于清王朝采取了“与民生息”的措施,农业和商品经济也得恢复和发展,同时使得活跃于民间的“乱弹诸腔”得以繁盛到广泛流行,乱弹班社层出不穷,老百姓便以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“上路班”、“下路班”、“南路班”、“北路班”之称。如今在北湖区小埠、保和、华塘、月峰等农村,每逢过年过节,婚丧嫁娶等,当地老百姓都会请戏北路戏班子在祠堂、屋坪等场所演出北路戏,且唱上三天三夜不歇息,深受民众喜爱。
“郴桂北路戏”是在原郴州与桂阳县的方言道白、民间小调的基础上,融合了西秦腔、明腔、微调、汉调、江西乱弹等多种腔调而发展起来的有说有唱、有歌有舞、以道白为主的地方戏剧,是带有郴州特色的民间草根戏曲艺术。
北路戏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傅伯龙赶妻,阴阳宝剑,罗氏采桑,盗花,阴阳助子,下洛阳,下南京,下云南,下北京,杀蔡鸣凤,秋莲砍柴,打七屋楼,王大娘补缸,卖纱,九龙杯,五更功夫,单怕妻,双怕妻,双看相,刘海砍柴,妹子倒茶,黄花女养崽等等。抗战时期,戏班相继解体,一部分艺人回到乡间传教“北路戏剧”(业余戏班),一部分人参加“鼓箫班”(民间吹奏乐器)。小埠村的“郴桂北路戏”则由第四代传承人邓圣喜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下来,正式发展的剧团班子成员达20人之多。

2014年“郴桂北路戏”被列入第四批郴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郴桂北路戏传统演出剧目《傅伯龙赶妻》  摄影:雷小暾



郴桂北路戏传统演出剧目《张三接妹》  摄影:雷小暾



郴桂北路戏传统演出剧目《王大娘补缸》  摄影:雷小暾



郴桂北路戏剧团传承班子           摄影:雷小暾

Copyright 201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20679号 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2741号